由於它易於學習和實踐,並常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刮痧在中國民間,一直被家家戶戶普遍使用。
較早有文字記載刮痧的,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《世醫得效方》。宋代王裴《指述方瘴褻論》稱為“桃草子”。清代夏雲集編著的《保赤推拿法》記載:“刮刀,醫指挨皮膚,略加力而下也。”
刮痧以中華傳統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,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,蘸取一定的介質,在體表進行反复刮動,摩擦,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,或暗紅色出血點等“出痧”變化,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。還能配合針灸,拔罐,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,加強活血化瘀,驅邪排毒的效果。
““”字從“沙”衍變而來。最初“沙”是指一種病證。刮痧使體內的痧毒,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不到排擠,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。刮拭過的皮膚表面會出現紅色,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“沙”樣的斑點,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“刮痧療法”。
刮痧療法促進身體裡氣血的流動,幫助肌肉放鬆,從而達到止痛和治療的目的。倍。增強的血液循環幫助帶走毒素,給患處提供更多的氧氣和營養。

刮痧的效用
刮痧的效用包括,但不限於:
- 減輕流感和感冒症狀
- 分解疤痕組織和結締組織,改善關節運動
- 緩解肌肉和關節的疼痛或緊張,例如下背部疼痛,脖子和肩膀疼痛
- 加快肌肉恢復
- 緩解圍絕經期症狀,例如出汗,失眠和頭痛
- 治療靜脈曲張
- 耳部感染
- 退行性骨關節炎
- 粉刺
- 黃褐斑
- 慢性疲勞綜合症
- 刑事
- 等症狀

刮痧用具
常用的刮痧板有半圓形,魚形,腎形,橢圓形刮痧板及多功能刮痧板等。
這些刮板的材質,可以說是包羅萬象,有鐵板,勺子,瓷器,茶杯,木梳背,玉石,水牛角,黃牛角等等。說要邊有什麼方便的用具,就可以用什麼來刮。但要注意刮痧板不要有尖銳的邊緣,以免刮傷身體。

刮痧油
刮痧油是中醫外用藥,可以配合刮痧療法使用,以增強效果。
驅風油:用於感冒,流感和各種呼吸道感染。

上標油:用於腸胃型感冒,食物中毒,消化不良,水土不服等各種腸胃不舒服的症狀。

萬花油:用於關節炎,勞損等慢性痛症。

葡萄籽油:美容
